流调小分队对隔离的境外来深人士做核酸咽拭子采样和流行病学调查。朱洪波摄
3月28日上午,辗转16小时,在美国读研的张可从洛杉矶回到深圳。虽然家就在深圳湾口岸附近,按照有关规定,张可需要先进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作为我国最大的客货综合性口岸之一,深圳湾口岸在防范境外疫情输入方面承受着较大压力。而一批守候在隔离点采样的病毒“捕手”,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1天完成120例核酸采样
在口岸分流后等待转运车出发的过程中,有的人靠在椅子上补眠,有的人忙着跟家人报平安。一到饭点,就有工作人员用小推车把方便面、面包、矿泉水分发给大家。虽然不能马上回家,张可摘下口罩吃东西时终于露出了轻松的神情。当坐上大巴到达指定酒店,迎接她的首先是核酸采样。
“您好,最近有没有发烧或不舒服?”核实完姓名和身体状况,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将手部再次消毒,拆开采样工具。“口罩摘掉,嘴巴张开,啊……很好,坚持2秒,啊……”
和深圳湾口岸同处南山区的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下称“协和深圳医院”),在核酸检测方面承担着繁重任务。肝胆胰外科主治医生钟波与口腔科护士肖芦婧就是一对采样的“黄金搭档”。
当那根像棉棒一样细长的拭子伸入喉咙,不少人难以抑制地开始咳嗽。但钟波鼓励说:“再坚持一下。来,啊……”肖芦婧熟练地把对应信息贴在标本袋上,再放入标本箱。顺利的话,整个过程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他们曾经一天在酒店完成120例核酸采样。
酒店里有一支各司其职的小分队:疾控中心和街道办工作人员进行总体协调,医护人员提供医疗保障,街道执法队负责维持秩序,酒店后勤人员与消杀人员负责消杀。通过体温测量以及定期核酸检测,能够准确掌握入境人员健康状况。
一旦发现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将上报给疾控中心,然后将患者转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两周前,钟波就遇到过1例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的病例。“那天医务科给我打电话,问我当天的防护做得怎么样,我说做得挺好的。”他表示,防护措施到位以后,感染风险不会很高,所以并未放在心上。
穿着防护服走了2万步
除了酒店,社区也是钟波和肖芦婧的“战场”。随着疫情形势变化,防控政策也在不断调整。所以一些此前返深的入境人员正在进行居家隔离。
“我们的时间都花在路上。”如果为居家隔离的人采样,两人会与社区工作站以及公安民警组成“三位一体”小组,奔走在不同社区。“最多的一天走了两万多步,挺闷热的。但是作为外科医生,有时候一台手术下来也要六七个小时,还能坚持住。”钟波说。
近期升温的天气也让两人颇为苦恼。“就像蒸桑拿一样,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防护服下汗水在哗啦哗啦地流,流进嘴里咸咸的。”为了方便洗头,肖芦婧将头发剪至耳侧。“之前同事们说我回来之后头发就像刚洗完头没有干。”
只有在乘坐救护车前往下一个采样点的途中,他们才能得到片刻休息。“很累的时候,在车上坐一会儿就很舒服了。”肖芦婧说,中午把样本送回医院之后,喝水是比吃饭更迫切的需求。
为了节省时间以及防护物资,有时两人会坚持到下午两三点再吃饭。“我们尽量在身体能够承受的情况下,能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最久的一次,他们早上8时出发,晚上8时才回到医院。
虽然大多数时候采样小分队的工作比较顺利,但协和深圳医院副院长刘松岩坦言:“入境人员舟车劳顿、休息不好,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同时对国内的防控政策不太了解,有的时候不太配合。”
肖芦婧就曾被一个21岁的男生拒之门外。“他是从韩国留学回来的,之前可能在机场做过咽拭子采样不舒服,所以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她再次敲了敲门,一开始男生的态度依然非常抗拒:“我宁愿去医院抽10管血!”
“如果你去医院,环境更复杂。”肖芦婧用哄宝宝的语气安抚他,“我们上门给你做其实更安全、更好更快。”原来他因为患有鼻炎并且咽部不适,在采样过程中会有较大反应。完成后,他还是说了谢谢。
“大部分人在采样后会跟我们说‘谢谢’‘你们辛苦了’,这是让我们最感动的。”肖芦婧说。
(应受访者要求,张可为化名)
南方日报记者姚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