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广州市

    广州市 深圳市 珠海市 汕头市 佛山市 韶关市 茂名市 湛江市 肇庆市 江门市 河源市 惠州市 梅州市 汕尾市 中山市 阳江市 清远市 东莞市 潮州市 揭阳市 云浮市
  • |
  • 语言

  •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惠州:“惠”聚八方优才 建设一流城市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2-06-02 字号:

    今年2月,惠州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向人才“喊话”:建设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人才。

    会议结束后,人才相关工作动作频频,不断释放出尊重人才、渴望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信号。5月27日,惠州市委组织部发布公告向全社会征集惠州市引才宣传口号;5月9日至11日,举办2020年度“惠”聚优才引进高层次人才第二期素质提升班,为引进的63名高层次人才提供培训;4月22日和29日,分别发布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和直属公办中学教师招聘公告,举办卫生、教育系统两场“惠”聚优才专场招聘;4月23日,组织近50名博士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首期博士人才县(区)行活动,与企业家、村干部面对面交流,共商乡村振兴大计……

    一场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以人才推动城市加速跃升的行动,在惠州加速展开。

    人才吸引力不断攀升

    “东江文化在这里流淌了千年,山河湖海造就了她包容的性格,诗人苏东坡在这里留下了多少美丽的传说……”

    “周末驱车到惠东坐在沙滩秋千上吹着海风的那一刻;晚上去惠城livehouse享受音乐的那一刻;肚子饿了在惠州餐馆咬上一口窑鸡的那一刻……每一瞬间都能让我爱上惠州。”

    “惠州是我梦开始的地方。相比北上广深的喧嚣与快节奏生活,惠州让人感觉很放松。”

    “惠州普通话普及程度高、覆盖年龄段广,坐公交、买菜都可以用普通话交流,真正做到了包容四海,外地人很容易留在惠州工作和生活。”

    在一场“惠州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话题征集中,网友们留下自己答案。这些答案中的高频词汇包括宜居、包容、文化底蕴、打拼奋斗等等。

    这些词汇正是惠州多元化吸引力的生动注脚。

    “半城山色半城湖。”集山林海湖瀑等多种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惠州,不仅是让苏东坡“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山水丽城,也是许多人向往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

    今年3月,百度地图发布最新的《2021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显示,在全国近700座城市中,惠州人口吸引力排名第16位。在广东省内紧随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排名第5位。

    该报告中的人口吸引力衡量指标,主要是某个城市新流入的常驻人口,即在一个城市驻留超过2个月的人口,与全国所有城市新流入常驻人口均值的比值。人口吸引力强的城市,意味着流入该城市的人口数量多。

    先天的禀赋为惠州吸引人才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性。用好的资源禀赋再叠加上好的发展趋势以及人才政策效应,这几年,惠州人才、人口增量可观,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百名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育工程”“天鹅惠聚工程”“梧桐引凤工程”“‘惠’聚优才行动计划”等,惠州不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截至2022年2月,惠州人才总量接近120万,高层次人才达到2.8万,院士实现从“零的突破”到双聘及合作24名的飞跃,国家级人才近百名,科技领军人才超150名,创新团队71个,博士硕士近2万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2家,省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19家。为全市经济总量十年翻番和国内幸福一流城市打造,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通过人才引进而来的惠州市交通局干部熊炫伟说:“在惠州工作和生活一年多,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十几亿的项目从地图上的简单一笔,到设计图纸中优美的造型,再到现场的实际动工,我既替自己为惠州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而自豪,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惠州市文广旅体局干部朱奕凡说,来到惠州半年,最大的感受和体会可以概括为24个字:“惠民之州,幸福之城”“岭东名郡,历史名城”“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惠州的人才政策和措施让我暖心、安心,我将尽心、用心发挥所长,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惠州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高速崛起的奋斗之城

    全国宜居宜游的城市并不在少数,为何惠州能让许多人才厚爱三分。“适合奋斗”是惠州吸引力的又一关键词。

    “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看好惠州的发展,才有了“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惠州”这样响亮的口号,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集聚惠州挥洒汗水与青春;30年后的今天,全力拥抱大湾区的惠州,正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2021年惠州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广深佛莞之后广东又一个“万亿工业大市”。GDP达4977.36亿元,距“5000亿俱乐部”只有一步之遥。

    今年1-4月,惠州12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5项指标增速居珠三角第一、4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三,工业投资增长6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25.5亿元……

    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也需要城市平台来支撑。

    长在山西,学在广州,还拥有海外工作经验的陈志勇2017年来到惠州,在惠州仲恺高新区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创立了广东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经营范围是研发、制造、销售新能源锂电池原材料、高能锂电池及配件。

    来的时候就是大手笔的投入,“写字楼和厂房都是按行业最高规格建设的。”陈志勇说,当时尽管面对“一个客户都没有,摊子铺那么大”的质疑,但自己是信心满满的。

    “从选址开始就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当时来惠州就是看中这里较为完善的新能源行业产业链。”陈志勇说,在城市的选择中,惠州更为广阔的可扩展空间和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力度让他下定决心,公司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也证明了当时的眼光。

    “公司2018年年中投产,每年都是倍增式的增长,今年产能可达到1亿支电池左右。”陈志勇介绍,2021年7月,企业入选工信部公示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当时距成立仅历时约三年半。

    陈志勇奋斗的过程中,也带来很多人才和他共同前进。“我们的队伍现在已经有1000多人,有300多个工程师。”

    创业者有奋斗舞台,普通工人也能创新出彩。惠州对人才的尊重让城市里的人更有奋斗的动力。

    2000年,白新涛成为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的一员,从最基础的电焊工做起,到班组长、工段段长,现在已是焊培中心主任。2021年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还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焊工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之前从没想过,工人也能当经理。”

    通过惠州市白新涛焊工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带出一大批焊接技术人才。“前段时间就在上课,现在前前后后差不多培训了快1000人了,政府也很关注工作室的发展,经常打电话过来询问。”白新涛说。

    近年来,惠州注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拔尖人才”“东江学者”“名医名中医”“首席技师”“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乡村工匠”等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推进各类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助力惠州发展。

    酝酿一揽子人才政策

    如今惠州正处于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黄金期,从其他城市的发展历程看,城市发展呈现加速跃升态势时,人才的支撑作用愈发重要。

    今年初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惠州明确要吸纳五类人才,着力打造“五支队伍”:

    一支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队伍。聚焦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精准引进培养一批“高精尖缺”人才,让更多“千里马”在惠州大地竞相奔腾;

    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广泛开展“订单式”“学徒制”培养,打造一批与“2+1”产业相匹配的学科专业;

    一支乡土人才队伍。围绕全面乡村振兴实施乡土人才振兴计划,聚焦农业种养、乡村工匠等方面,培育一批扎根惠州的“土专家”“田秀才”;

    一支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加快打造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实施卓越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行动和“惠州学子归巢”行动,全力做好青年人才服务工作;

    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培养一批脚踏实地、胸怀理想的干部,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努力成为行家里手。

    为了吸引人才,让人才成为推动惠州发展的“引擎”,目前惠州正在酝酿一揽子人才政策。“近期,《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意见》、《惠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惠州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等将陆续出台。”惠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还开展了“惠”聚优才大型联合招聘活动、博士人才县(区)行活动、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筹备等工作,为引才、用才做足准备。

    惠州将在原“惠”聚优才行动计划实施的基础上,全新树立惠州引才育才大品牌——“‘惠’聚优才工程”,主要包括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制造业人才培育、乡土人才振兴、青年人才托举、党政人才提升、各领域专业人才壮大等六大计划。

    惠州对人才有更多期待,人才对惠州也有更高期盼。

    广东万盛兴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瑞励建议,按照惠州产业的发展需要和发展重点,进一步拓宽补贴惠及的人才范围、细分人才的分类规则,按人才的学历或产业资历、人才所服务的产业是否属于先进或者惠州鼓励的产业等进行分类,以此提高人才引进,津贴对招才引智的实质效果,促进高层次人才引进,推进惠州发展建设。

    “人才子女教育的问题也很重要,现在工业园区的学校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许多人在惠州上班,周末还要回广深,因为孩子在外地上学。”陈志勇建议,除了硬件接轨大湾区,医疗教育等软件上也要同步接轨,让更多人才安心在惠工作。

    ■声音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游霭琼:差异化引才政策有利于留住人才

    临近深莞为惠州带来许多发展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从引才留才方面看,在周边城市的共同竞争下,如何提升吸引力,防止虹吸效应,是惠州在进行人才工作时应当深入思考的话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游霭琼提出要“差异化”引才。“结合本地的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引才。”游霭琼说:“人才需要成长环境,需要施展才华的舞台,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和前景,就是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对未来期许。”

    “惠州要引进真正需要的人才,才能更好地让他们留下来,不要唯引而引。”游霭琼认为,引的目的是用才,把人才用起来才是人才,引而不用就是废材。

    游霭琼提出人才流动过程中要处理好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建立起符合人才流动规律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增强政策集成的“化学效应”。

    她认为,要有序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衔接;针对目前青年人才普遍关心的诸如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制定普惠性支持政策;据需构建优秀农民工回引激励机制,完善“岗编适度分离”“县管校用”“县管院用”灵活用人管理机制,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新创业、任职任教。

    此外,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减少政府对人才资源的直接配置,构建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全要素一体化配置的创新服务体系。

    在游霭琼看来,处理好引才与用才的关系对人才工作很重要。“立足本地本部门发展需求和现实条件,突出‘紧缺急需’,不唯‘帽子’,不唯指标引才。”

    游霭琼提出,可以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靶向引进”等更灵活多样的柔性引才方式,创新完善柔性用才人事科研管理机制。同时,要避免重引轻用。在留才、用才上下功夫,要不拘一格用人,不唯身份、学历、资历,敢于为贤人能人开辟“绿色”通道。并且,以人才为本,赋予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建立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使用机制,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平台和环境。

    “还要处理好引才与育才的关系。”游霭琼说,做好人才工作要引育并举,既要发挥外引人才的“鲶鱼效应”,也要重视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与支持,加大对现有存量人才的挖掘和激发,发挥外引高层次人才对本地本部门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外引人才与本土人才和存量人才同频共振。要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自信,不唯“帽子”育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观察眼

    优化人才生态环境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这几年,“留住人才是城市发展大计”已成为很多城市共识,各地“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为引进人才,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惠州酝酿多项人才政策,折射了城市加速向前发展中的现实需要。惠州要向一流城市迈进,必须有一流的人才做支撑。

    从纵向对比来看,惠州人才日益增多,人才引进名单中,名校生比例提升,这都说明了惠州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吸引力的提升。但是从横向对比来看,惠州的人才规模和结构层次还难以与周边城市媲美,面对周边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

    要改变现状,相较于政策优惠只是一时之举,营造一个更加尊重人才并且公平、宽松的人才环境,让人才看到发展前景,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才是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长久之计,其中就包括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

    此前有调查报告显示,除了薪酬待遇外,生活环境、发展前景、兴趣爱好也是人才们选择城市的重要原因。

    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发展离不开平台。惠州已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提出要打造“五支队伍”。为这“五支队伍”打造更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打通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等,让人才来了能干事,干了事能有匹配的报酬,过上体面生活。这样,人才才能够“安居乐业”,惠州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发展创业。

    此外,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能忽视人才培养和培育工作,就地取“才”,“才”上加“才”,往往能事半功倍。一个地方本土人才越多,发展动能就越持久。如何构建好的培才体系,建好培才机制,也是完善人才队伍结构中需要着重思考的话题。

    收藏
    浏览次数:
    点赞0
    分享
    扫码浏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咨询
    办件进度